崇圣寺位于云南大理以北1.5公里蒼山應(yīng)樂峰麓,背靠巍峨蒼山,面臨浩渺洱海。以崇圣寺三塔聞名于世。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筑入之一。
崇圣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至741年),原在三塔之西,靠蒼山一面,其山門距三塔主塔約120米。經(jīng)歷代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了顛峰,有 “基方七里,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guī)模,享“佛都”之美譽。?
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當時崇圣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里,房屋800多間,佛1萬多,耗銅4萬多斤,費工70多萬人?,F(xiàn)存主塔高69.13米,16層,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xiàn)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米。它們是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的。兩塔形制一樣,都為10層,高42.4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歷經(jīng)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晚清以來,戰(zhàn)亂和地震將這座南中古剎幾乎夷為廢墟,劫后余生的僅為三塔。崇圣寺毀于清咸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聞名于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而今五大重器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剎”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zhàn)火及自然災(zāi)害。
建國后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61年國務(wù)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fā)現(xiàn)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jīng),其中有一尊金質(zhì)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此發(fā)現(xiàn),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1990年,重建崇圣寺被提上當?shù)刂匾粘獭?003年8月8日,大理籌措資金近2億元開始恢復(fù)重建崇圣寺,并于2006年元旦正式完工對外開放。重建開放后寺內(nèi)617尊(件)佛像、法器均是用青銅澆鑄而成,用銅千余噸,其中599尊(件)為貼金、彩繪,創(chuàng)全國之最。木雕藝術(shù)如《張勝溫畫卷》長卷、佛本身的故事、觀音十八變等獨具匠心;《張勝溫畫卷》畫卷長117米,高1.8米,為全國之最。石雕藝術(shù)形態(tài)各異,傳說故事“九龍浴太子”十分精彩。崇圣寺最大的金剛杵長6米、直徑1米,可為金剛杵之王。寺里還恢復(fù)了原有的“暮鼓晨鐘”景觀,鼓樓上的大鼓,直徑3.1米,堪稱全國佛教寺院第一大鼓。整個建筑、彩繪、雕塑風格與寺內(nèi)綠化、燈光相融合,使人們感受到濃重、莊嚴的佛教文化氛圍。更加突出大理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彰顯大理獨特文化的魅力。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廟宇建筑群與佛文化組合,融合了“禪宗"、“密宗”的特點,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為一體,為國內(nèi)最大的漢傳佛教寺院之一,成為吸引中外游客和香客的圣地。大理崇圣寺主禮的開光大典于2006年7月12日在佛都大理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