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區(qū)薩迦縣奔波山上,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第二敦煌”。
“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薩迦寺由薩迦教派的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建,已有九百多年歷史。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貢卻杰布(1034~1102)發(fā)現(xiàn)奔波山南側(cè)的-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xiàn)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薩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征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征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涂抹寺墻,所以薩迦派又俗稱為“花教”。
薩迦寺分南寺和北寺,南寺建在平坦的谷地上,北寺建在北面的山坡上,山名“苯波山”。薩迦北寺就是貢覺杰布創(chuàng)建于1073年的薩迦寺,如今已經(jīng)蕩然無存,那片浩大的廢墟仍有當年的恢弘之勢。
薩迦南寺保存得比較完整,興建于1268年,是一組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寺院樣子十分特別,有兩圈城墻,城墻上有垛口,四角有碉樓,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回”字套著小“回”字,頗有一點戰(zhàn)爭防御的味道。城墻的顏色除了紫紅色以外,還間有黑、白兩色,這是薩迦教派的重要標志。紫紅色象征文殊菩薩,黑色象征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征觀音菩薩。
薩迦寺是薩迦派第一座寺院,寺內(nèi)保留有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據(jù)說是薩迦法王八思巴當年集合全藏書寫家抄寫的幾千塊上千年的梵文貝葉經(jīng),還有手工細致的壁畫等,藝術(shù)珍品浩瀚,文物價值又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 第二個敦煌”。與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現(xiàn)時成為歷史的遺跡,而薩迦寺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薩迦寺每年都舉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動,其中規(guī)模較大、獨具特色的要算薩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剛神舞法會。1961年薩迦寺被國務(wù)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