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種。僅在云南盈江縣3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有零星分布。由于長期毀林開荒,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產(chǎn)區(qū)生境惡化,嚴重威脅該樹種的存活。
常綠大喬木,具芳香樹脂,高約40-50米;樹皮灰白色,縱裂,具皮孔;枝條有環(huán)狀托葉痕;托葉大,被深褐色星狀毛或絨毛,有時變無毛。葉革質(zhì),長圓形,長16—25厘米,寬10--17厘米,先端具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背面明顯突起,被疏毛,側(cè)脈15—20對。總狀花序腋生,具6-7(—9)花,長10-20厘米,疏被星狀毛;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線狀匙形,先端鈍,長約4厘米;雄蕊約30,長12-15毫米;花柱圓錐狀,中部以下被毛。果實圓形或卵圓形,密被絨毛,2枚增大的果翅為線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2-4厘米,有明顯的脈3-5條,疏被星狀毛。
分布于局部溝谷雨林中。該喬木常與云南娑羅雙Shorea assamica Dyer混生,是產(chǎn)地熱帶雨林主要樹種之一。分布區(qū)年平均溫22.7℃,最冷月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2℃以上;年降水量2856毫米,90%集中在5--9月,相對濕度82.1%。土壤為發(fā)育在玄武巖上的赤紅壤,土層深達1米以上?;ㄆ?--7月,果期11--12月。
本樹種對研究我國熱帶植物區(qū)系和物種資源保存有重要價值。材質(zhì)好,出材率高,是優(yōu)良的用材樹種。
★免責聲明:本站內(nèi)容部分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文章圖片版權(quán)歸原著